2020-05-13 11:20:42 湖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hn.huatu.com/ 文章来源:湖南华图
语文学科之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jì) 怃然(wú) 博闻强识(qiáng) 戛然而止(jiá)
B.虎兕(sì) 期月(jī) 偃旗息鼓(yǎn) 买椟还珠(dú)
C.丧期(sàng) 八佾(yì) 功亏一篑(kuì) 千乘之国(shèng)
D.譬如(pì) 阙如(què) 黍离之悲(shǔ) 浅尝辄止(zh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钦佩 按步就班 振聋发聩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整饬 层峦叠嶂 委屈求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崚嶒 螳臂当车 一鼓作气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D.招募 波谲云诡 怨天尤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中欧光伏贸易争端暂告一段落,但光伏企业国际环境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未来我国光伏行业如何发展,尚无法盖棺定论。
B.首批17家基金公司淘宝旗舰店周五正式开张,但是首日成交情况却是差强人意,不少上线产品的成交量只有个位数,甚至“零成交”。
C.快速阅读不利于深入思考,看上去读得多,读得快,但“上心”的并不多。长此以往,文化会变得浮泛和肤浅。
D.中国传统戏曲《钟馗》在唱腔上气宇轩昂与低婉深沉并重,将人鬼两界及人物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今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350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其中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5、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显“诗仙”李白的逼人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用比喻手法,说明看人不能被美化了的假象所迷惑,要看他们的气节、品质。
C.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出白洋淀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D.就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志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6、下列有关文学常是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 )
A.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娜塔莎》节选自他的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宁娜》等。
B.《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同鲨鱼英勇斗争:用鱼叉扎鲨鱼,可鱼叉却被鲨鱼带走了,他就用小刀,小刀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丢了他就用舵把……这表现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坚定的信念以及顽强不屈的精神。
C.古典名著《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花和尚”武松、“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人物形象,被金圣叹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茶馆》是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7、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 )
A.女权主义 B. 结构主义 C. 俄国形式主义 D. 英美新批评派
8、下列关于语文课程评价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选拔、甄选功能
B.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C. 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D.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9、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列关于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学段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B. 第一学段的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C. 第三学段的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D. 第三学段的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10、下列对某教师作文评改尝试的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某位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进行了名为“给自己的作文找读者”的尝试,学生完成作文后,作文不是当堂收上来,而是让学生保留两天。在这两天里,要求学生主动将自己的作文拿给同学写评语(评价内容不限,字数不限)。两天后作文收上来,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评。这项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极高。
A. 教师关注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乐于分享写作成果。
B. 教师用“给作文找读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C. 教师是作文评价的主体,教师要多改,反对学生独立修改。
D. 写作评价能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二、填空题(共20分,每题2分)
11、 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12、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 。(《论语》)
1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________________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15、《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________ 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16、 _______________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其作者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17、《名人传》由法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_______________ 所作。
18、《芈月传》中“芈”共 _______笔。
19、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____________ 课程。
2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_____________ 。
三、古诗文阅读(1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5分)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晞:蒸发干
21、“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2分)
22、结合整首诗,简要分析诗人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3-24题。(5分)
【A】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孟涂文集》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23、翻译句子。(2分)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4、用自己的话概括出【A】文的中心论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3分)
四、文章阅读(20分)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25、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26、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
(1)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27、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28、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五、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0分)
下面这个材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29、请你对下面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8分)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课后7个生字,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②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风景、风情特点。通过讨论、比较等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
③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主动积累优美词句并在习作中运用。
④丰富对异域文化的感受,向往美好情境。
30、以下为本课的一个教学片段,请进行简要评析(10分)
师:默读第②自然段,动笔圈画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默读、批注)
师:同桌先交流一下。(同桌交流)
(接下来,指名反馈。老师根据反馈情况总结并板书:奇丽)
(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奇丽的?)
(讨论后,指名反馈。老师根据反馈总结并板书:准确用词 对比描写)
师:作者通过“真切”、“家家户户”、“临街窗户的外面”等词以及德国风情与中国对比,突出了德国风情奇丽的特点。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准确用词,学习对比的方法,以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师:(播放背景音乐):请同学们想象画面,美美地朗读第②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31、请自己设计一篇本文的教学过程。(12分)
六、写作(50分)
3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开门与关门是一种生活中常见而又含意深远的两个动作。它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A、“怃”读“wǔ”,C、“丧”读“sāng”,D、“阙”读“quē”,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汉字字形的辨析应在平时学习中注重积累,尤其是一些形近字的辨析。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2、C
【解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A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B委曲求全,委曲:曲意迁就。D在河之洲,洲:河里小岛的意思。
3、C
【解析】A.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就会出现客观的定论。对象只能是人,不能用来形容事件。B.差强人意:大致令人满意。与下文矛盾。C.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D.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应为“慷慨激昂”。
4、D
【解析】A项“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5、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C项,“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侧重的都是相似性,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6、C
【解析】花和尚是鲁智深。
7、C
【解析】最早出现在文学中尤其是诗歌语言中,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一个核心问题,同时这一理论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西方“陌生化”诗学成熟的标志。
8、A
【解析】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9、C
【解析】第一学段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的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的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10、C
【解析】参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写作的评价”这一部分,“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新课改中,评价的主体不只有教师,学生也可参与其中,进行自评或互评。
二、填空题
11、羁鸟恋旧林
12、小人长戚戚
13、云归而岩穴暝
14、八百里分麾下炙
15、翠翠
16、《稻草人》
17、罗曼•罗兰
18、七
19、实践性
20、合作态度
三、古诗文阅读
21、参考答案
荒原野草上的露水刚刚干,描绘出一幅空旷、清冷的景象,词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茫然、孤寂之感。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概括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然后结合全诗分析,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本自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写出坟场的荒凉、清冷。从手法上看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表达出诗人的孤寂之感。
22、参考答案
主要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重返阊门时,却没有妻子同行,妻子的离世使“我”仿佛成了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我”常常夜不能眠,追忆妻子挑灯补衣。
【解析】解答时要结合全诗内容,并联系作者的身世生平来分析。这首词,艺术上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作者善于把一些使人捉摸不到的情感形象化,将情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词中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亡妻之痛,又用草间霜露,比喻人生的短促,这比直陈其事更具艺术效果。末三句“旧栖”“新垅”、“空床”、“听雨”既写眼前凄凉的景状,又抒发了孤寂苦闷的情怀。
23、参考答案
①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②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这两个句子翻译时要注意“不足”“反”“致”“广识”的解释。
24、论点:好学尤当勤问。启示: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这道题需要先理解文章的大意,根据文章的大意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因为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就不能直接引用文章中的句子。谈从文章中受到的启示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语句要通顺,所收到的启发应该是正面的。
四、文章阅读
25、参考答案
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接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6、参考答案
(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
(2)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27、参考答案
“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6分)
28、参考答案
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2分)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五、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9、参考答案
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统一。第①③点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第②点前一句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后一句主要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第④点主要提及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如“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等。
体现本篇文章的特点,如“德国风景、风情特点”等。
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0、参考答案
(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于课堂讲授中。
(2)教师引导学生勾画圈点、默读,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情境设置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3)将语文作文的写作融合于平时的课程讲授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写作技能。
(4)板书设计到位,提炼准确。
(5)体现课文文体特点。
(6)多媒体运用得当。
31、参考答案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出示季羡林简介。
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围绕着花,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学习两个新词:莞尔一笑、姹紫嫣红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这时,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心情怎样?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看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想象说话
交流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写后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投影出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师: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4、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辨,交流。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四)延伸作业
1.如果想对作者与德国有更多的了解,课外可看看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们的课文就出自这部作品。出示:“课外阅读:《再返哥廷根》
2.课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的景色很优美,表达方式也很独特,背诵并抄写,把它积累起来。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季羡林
人人为我
奇特,奇丽
我为人人
六、写作
【解析】从这首小诗的内容看重点理解“开门”与“关门”。“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创新、一个新的发现。“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拒绝。那么立意时开门是开始、迎接挑战、开创、开放等等;关门是结束、拒绝、坚守、封闭等等。
>>>点击购买:2020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历年真题
>>>点击购买:2020湖南教师招聘语文学科考前必做1000题
——推荐阅读——
招考信息--2021湖南教师招聘公告 职位表 历年分数线
备考资料--2021湖南教师招聘历年试题 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1湖南教师招聘图书网课 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1湖南教师招聘网络课程 图书资料
资料大全--普通话备考资料 成师之路资料
湖南教师招聘考试网同步湖南华图招聘信息:2020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之模拟试卷(一),报名时间:,请考生多加关注。更多关于2020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之模拟试卷(一),湖南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请关注(湖南教师招聘考试频道/湖南人事考试网)!
(编辑:admin)华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