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08:47:17 湖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hn.huatu.com/ 文章来源:湖南华图
模拟试题二(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和未选均无分。
1.某老师在教学“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是,对下面诗句进行分析,选出有误的一项(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句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
B.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句中的“榆关”指边关,运用借喻手法简洁的表现出诗人护卫皇帝,恪尽职守,但也山重水复,历经艰辛的情形。
C.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李白《与夏十二等岳阳楼》)句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
D.“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句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指出项羽之败的原因,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2.课堂结束后,老师留下积累文学常识的课下作业第二天在组内分享。一下搜集的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古代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C.《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撰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D.古文中,“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天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
3.教师在针对必修五《归去来兮辞》一课进行授课时,使用迁移法,将必修二学过《归园田居》与本课相联系。下列最能诠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是(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C.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D.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4.设计“亚非文学经典作品鉴赏”专题教学方案时,教师想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知名作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一千零一夜》
B.《墙上的斑点》
C.《老人与海》
D.《变形记》
5.教师在讲解《记念刘和珍君》时,对作家鲁迅进行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最早被鲁迅翻译成中文。
B.《朝花夕拾》最早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在刊物上,收录了鲁迅的10篇回忆性散文。
C.《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
D.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6.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在阅读中遇到的文言常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下列不符合积累的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
7.教学“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时,老师请同学们积累常见误读字的正确读音并放入自己的语言积累资料包。下列可以放入资料包的一项是( )。
A.酝酿(yùn) 朔方(shuò) 销声匿迹(nì)
B.哺育(bǔ) 停泊(pō) 妇孺皆知(rú)
C.蓦然(mò) 恪守(ɡè) 琼楼玉宇(qiónɡ)
D.淤泥(wū) 和煦(xùn) 千山万壑(hè)
8.教师在讲解《长恨歌》时,讲到“后宫粉黛无颜色”这一句,引用了同样适用借代手法的其他作品,其中不适合用在此处的句子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C.雕阑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D.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9.下列关于新课标中关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要求高中生在语文活动中能够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B.“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要求高中生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
C.“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要求高中生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感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作用。
D.“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要求高中生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10.一位老师在授课《将进酒》时,这样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在《必修五》学过了李白的《蜀道难》,初步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板书:将进酒 李白)
对该老师的做法点评错误的是( )。
A.该老师的导入实现了情境教学。从对李白的评价情境引入课题。
B.该老师的做法做倒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该老师的导入具有教学艺术性。
D.该老师的导入采用了多媒体相配合,利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恰当运用教具的体现。
11.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授课反思中记录到:“今天的授课过程中综合采用了多种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授课中还要注意多鼓励学生……”下列选项中可能会出现在该老师的教学反思中的是( )。
A.适当的时候可以邀请社区人员也参与到语文课程评价中。
B.教师的评价不宜使用抽象肯定性评价如“真棒”“真不错”,应该细致明确说明学生回答的好在哪里,这样才能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C.否定性评价不利于呵护同学的自尊心,在课堂中应该少用。
D.评价学生时,应仅以老师的评价为准,其他的作为参考。
12.精心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是教师教学艺术性的体现之一。下列选项关于课堂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合作探究就是小组讨论,即比较困难理解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解决。
B.分角色表演指向表演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而非表演技能。
C.一些比较简单的、动脑筋互相启发一下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宜用两人讨论的方式。
D.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活动中应充当适当的组织引导角色。
13.阅读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师:元丰六年,苏轼游览了黄冈赤壁,分别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是苏轼作品中最精华的文章。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苏轼为什么去了黄州?
生(齐):被贬。
师:为什么被贬?
生(纷纷):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师:大家能不能说说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生1:不知道。
生2:有官员从他的诗中找出句子说讽刺变法,于是皇帝把他贬官。
师:乌台,就是御史台。有人诬陷他,说他诗中有反对朝廷新政的文字,于是把他投入大牢。东坡在狱中生活了130天,这对他的身心、对他的人格造成了巨大的折磨和摧残。后来方方面面的人出面营救,最终他被放出来,可是被贬黄州,并开始了不断被流放的坎坷的人生际遇。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左右,在常州,有这么一首诗,题自己的自画像(投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儋州在哪里呢?海南岛。惠州在哪里呢?广东。苏轼不断被贬,先被贬到黄州,后被贬到更远的惠州,最后被贬到更遥远的海南岛儋州。苏轼满身伤痕,历经坎坷,他要给自己一个快乐地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断地思考,到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成熟了,仿佛一道天光,划过这荒瘠的大地。中国文学史上这篇最著名的文章出现了。
问题: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讲述活动属于( )。
A.描述式讲述
B.分析式讲述
C.娱乐性讲述
D.告知性讲述
14.一位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经验分享会上这样发言:“我是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根据这段发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读”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B.这位老师分享的教学经验符合“因声求气”的内涵。
C.在“读”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因素去解决。
D.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教师应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启发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
15.在教授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后,教师留下了这样的作业“以‘我也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份演讲稿,800字左右。注意,既要有情感的宣泄,又要有理性的思考。写作时,合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便使演讲的内容更具感染力!”下面对这条作业设计错误的是( )。
A.在学完演讲稿这一实用类文本后,请同学们进行写作,体现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
B.布置写演讲稿的作业,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C.老师要求“既要有情感的宣泄,又要有理性的思考。”这体现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D.作业最好布置开放的作业,就演讲稿这一类型进行联系即可,不应命题。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12分,共40分)
案例:阅读《墙》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老师:现在请大家再通读一下全文,还有哪些地方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生:第八段写道:“我们不仅在冷冷的通告,近似公式的礼貌,甚至在握手的瞬间,在一闪即过的眼神中,都体会到这些墙的高度和厚度。”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冷冷的”这个词体现了一种冷漠、漠视;而“近似公式的礼貌”则表明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有种僵化的、表面的意味。在看似友好的握手中,也许两人都各怀鬼胎;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会泄露人内心真实的想法。比如家中来了客人,出于礼貌,招待的非常热情,但说不定心里却很厌烦。“高度”说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很深,很难沟通;“厚度”则表明这种隔膜不是轻易就能消除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大家认同吗?(见学生点头)好,这个问题解决了,下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生问:第六段的这句话“我们都愿意别人的墙换成一排令人清新的树,而又担心自己的墙不够高大”是何意?
生答:希望别人的墙换成一排清新的树,表明我们都想去了解别人,把墙换成阻而不隔的树,更容易看透别人的内心;而“担心自己的墙不够高大”,是担心自己被别人看透,所以想建筑高墙来保护自己。
师:你认为这里表现了这样一种心理:要别人不设防,好让我能看穿;但自己一定要设防,防止被别人窥伺。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生:把墙换成一排清新的树,是表明很想与人亲近,渴望与人的心灵沟通;但又“担心自己的墙不够高大”,是不信任别人,有一种隔阂的表现。
师:注意上一段对城市中墙的一个定位是出于相互的防范。联系到这里来理解,把墙换成树,是希望别人主动与自己沟通,不设防;而自己有没有向别人敞开心胸?(生:没有。)希望别人不设墙,自己却设墙。第六段的过渡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
生:第七段“所以,有形形色色的看得见的墙,只不过说明,在我们的心中,同样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看不见的墙”,说明看得见的墙其实是看不见的墙的投影,是人内心向外的表现。
师:这告诉了我们无形的墙投影到外在就变成了有形的墙。比如把自家的院墙建得高高的,是想要防范别人。反过来想,通过有形的墙又可以折射出无形的墙。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无形的墙外化为有形的墙,而有形的墙内应为无形的墙。这是一种双向的融合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综观全文来看,文中写了四种有形的墙,对它们的态度分别是有的要拆除,有的要建立。由此引出隐藏在我们内心的心墙,同样也是有拆有建的。是借形象具体来写抽象,这样的散文写法叫——
生:缘物而抒情。
师:好,下面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媒体播放巴以隔离墙的流血冲突、柏林墙的壁垒森严、柏林墙倒塌后人们的欢呼、信任等)。
(看完后)师:在你的心中有哪些形形色色的墙?你又是如何来看待这些墙的?请在组内交流畅所欲言。
(1)案例中老师是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至少写三条。 (10分)
(2)受案例中教师做法的启发,我们还可以怎样在语文课文的基础上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少写三点。(10分)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17-18题。
九月的离别
①时间老人虽老,但步伐一点也不蹒跚,他仍然不紧不慢,分毫不差地向前迈步。似乎就在这一瞬间,秋天的凉爽与温柔已代替了夏天的闷热与火暴。随着秋天的悄然来邻,升学的日子也一天天走近了。
②假期的结束,意味着又要回到那充满朗朗书声的校园,意味着又要走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枯躁生活,意味着又要聆听各位老师那烦而不厌的讲解,意味着又要融入你说我争、面红耳赤的讨论氛围……
③意味着要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土地上,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坐上那同一辆车;又意味着要在同一个有着柔和阳光的九月走进那一片久违了的“智慧”圣土……
④九月的早晨透着一丝凉气,环顾周围的一切,它们仿佛离我越来越远,最终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只剩下我独自一人站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我奋力奔跑,努力寻觅,想找到一些我所熟悉的,但给我的都是失望。在那里,我孤单,没有人陪伴;我痛苦,没有人安慰;我害怕,没有人关怀……“……忽然恨透这个世界,因为要离别……”阿杜沙哑而略带颤抖的声音把我拉回,看着方凳上那个将要随我一起离开的包裹,突然感觉它好沉重,我似乎已感觉到它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⑤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等待着离开的那一刻。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17.请从第①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小题20分,第20小题20分,第21小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滋……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二(高级中学)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选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构成要素是“本体”、“代体”、“相关性”,借代只出现“代体”。借代种类比较多: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称,材料代本体。形象代本体,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借作者代著作。B选项“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榆关”不是借喻,而是借代指边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故本题选B。
2.【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选项C有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选项ABD均为正确。
故选择C选项。
3.【答案】选A
【解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出自《归园田居》。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当时一时的疏忽,才进入那世俗的名利场中,转眼间就过了三十年了。A.“尘网”实乃迷途,“三十年”做的事皆“非”。B.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先是自责之词,后是自宽自恕之词,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表达了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C.既然是自己愿意让心灵(内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为身体(为生计委身世俗)所左右,为什么还惆帐而独自悲伤呢?对自己的反思。D.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故选择A选项。
4.【答案】选A
【解析】A选项,《一千零一夜》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属于亚非文学经典作品。B选项,《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作品。C选项,《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D选项,《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
故本题选择A选项。
5.【答案】选C
【解析】C选项《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作品。
故本题选C选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无”通“毋”,不要;
B.“生”通“性”,天赋,资质;
C.无通假。译文: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
D.“匪”通“非”,不是。
故本题选C选项。
7.【答案】选A
【解析】B项中“泊”应读“bó”,C项中“恪”应读“kè”;D项中“淤”应读“yū,“煦”应读“xù”。B、C、D三个选项均有错误,只有A选项可以放入语言积累资料包。
故本题选A选项。
8.【答案】选D
【解析】A选项,“绿”与“红”借代“叶”“花”;B选项,“丝竹”借代“乐器”,“案牍”借代“公务”;C选项,“雕阑玉砌”借代“宫殿”;D选项,使用的是拟人,“不谙离别苦”拟人的感情。
故本题选D选项。
9.【答案】选C
【解析】在全部的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故本题选C选项。
10.【答案】A
【解析】该老师并没有在导入中设计评价李白的情境,评价李白的情境应该是请同学们谈谈对诗人李白的看法。
故本题选A选项。
11.【答案】选A
【解析】A选项正确,是可能出现在老师的反思之中的。评价的主体是可以多元化的,其中包括老师、同学、家长、社区等等。B选项,老师的肯定性评价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C选项,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要求,老师应适度地给予否定性评价,并指出问题在哪。这样能提醒学生注意学习出现的问题。D选项,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非仅以老师为主。
故本题选A选项。
12.【答案】选A
【解析】A选项,混淆了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的内涵。课堂讨论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适时地把学生认识不清、理解不深,但又是他们经过互相交流就能够解决的学习问题,组织全班或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获得共识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
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研究学习材料,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专题性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如收集、筛选、分析、归纳和整理相关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
故本题选A选项。
13.【答案】选D
【解析】A选项,描述式讲述是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或描述场面,渲染气氛;或展现过程,举例说明等,以便学生易于理解教学内容。B选项,分析式讲述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尽量让学生通过对例子的分析或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故本题选D选项。
14.【答案】选A
【解析】A选项,“读”是重要任务,但同时也是手段服务于其他教学任务。不能说读诗最重要的任务。
故本题选A选项。
15.【答案】选D
【解析】D选项,作文有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不同的类型。此处命题为“我也有一个梦想”是根据本课《我有一个梦想》进行针对性作业练习。并非未体现开放性。
故本题选D选项。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12分,共40分)
16.(1)【参考答案】
①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该老师在课堂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提出提问、自主互答后,再进行引导和总结,通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形式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②课标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案例中教师在教授《墙》这篇作品时从品词析句、学习手法、领悟墙的内涵等几个角度入手提升学生的素养。
③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培育学生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学习完课文后,老师采用观看图片进行发表感想的形式进行拓展,可以从口语表达、思维能力等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6.(2)
(一)自觉拓展课文相关资料。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可以收集印发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体裁或题材的不同作品,把这当作导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二)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基础,为提高阅读水平,可以针对整本书的阅读与探讨设置了阅读任务,在阅读前,给学生讲清阅读课的重要性,阅读的要求,并且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摘抄本,促使学生不断阅读。
(三)要求同学们坚持写读书笔记。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也要利用课外,利用生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抒写心理,流露心声。同时,对学生读书笔记写作进行检查,选出优秀作文让全班同学交流,提高学生从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积极性。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①段“来邻”改为“来临”,第②段“枯躁”改为“枯燥”
病句:第④段“阿杜沙哑而略带颤抖的声音把我拉回”缺少宾语中心语。拉回现实。
18.【参考答案】
优点:取材于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情感。此文讲述了九月到来,愉快的假期结束,即将离开家,回到校园的忧郁心情。情感细腻,文字清新,展现作者稚嫩心灵。
缺点:题目为《九月的离别》文章主题对应题目为不舍离开家离开快乐的暑假,处处透露着迷茫失落的情绪。建议中学生作文时应有阳光心态。结束愉快的暑假,离开家,来到学校,虽有不舍,但也校园中还有纯真友爱的同学,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的老师。应调整心态,享受校园生活。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小题20分,第20小题20分,第21小题25分,共65分)
19.【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本课教学目标: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5.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设计依据】
(1)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据此要求,设定了上述目标。
(2)教材。
本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里面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因此要学习本文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3)学情。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经验,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味、感悟,在掌握本课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0.【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将从目标“5.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展开。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真可谓是“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在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 A.会于会集山阴之兰亭。B.后之览者,亦。C.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区分;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垫本)
三、朗读文章,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序文有不同之处吗?
明确:作为书序,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
明确: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是一个由“乐---痛---悲”的过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四、感悟“乐---痛---悲”
(一)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
良辰—美景 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嵇山阴”即浙江诏兴,兰亭在诏兴兰诸山,当年勾践曾经在那种过兰花所以就以此为名为兰亭。
乐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类似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解释词语并板书)
(二)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何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1.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2.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赏析: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3.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明确: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两段分别讲到了“乐”“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延伸转变呢?(请一学生朗诵,师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书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2.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点研习以下几句: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样感触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样相合。“契”是古人借贷的一种凭证,从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了然。(写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两半合起来就是凭验)
“一死生”和“齐彭殇”一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作一样”的意思。“一 ”和“齐”都是庄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作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一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明确: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调”、“宇宙意识”的哲学思想,都是从其超脱的境界里萌芽而来。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就这一段而言,可以说,虽然王羲之在尽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因此,作者深沉的感叹中实则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
明确:第一节写行修楔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五、巩固拓展
谈一谈阅读完本文的感受,并于同学交流。
六、课文小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那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那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还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戏的鹅群,也许会在某一天“复活”在你的头脑中,激活起你对那个时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难怪有人这么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做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两相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
21.【参考答案】
活动方式:同桌交流、小组讨论
活动过程:
1.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作品有很多,同桌交流一下你知道的有哪些?
要求:回顾自己在脑海中积累的诗词作品,并和同桌交流。
明确: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2.结合这些人的生平,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生死理解人生的呢?
要求:将同桌的交流结果带入组内分享,以4-6人为一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明确: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是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干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3.教师帮助总结: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点击购买:2020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历年真题
>>>点击购买:2020湖南教师招聘语文学科考前必做1000题
——推荐阅读——
招考信息--2021湖南教师招聘公告 职位表 历年分数线
备考资料--2021湖南教师招聘历年试题 备考资料
推荐图书--2021湖南教师招聘图书网课 笔试课程
辅导课程--2021湖南教师招聘网络课程 图书资料
资料大全--普通话备考资料 成师之路资料
湖南教师招聘考试网同步湖南华图招聘信息:2020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之模拟试题(二),报名时间:,请考生多加关注。更多关于2020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之模拟试题(二),湖南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请关注(湖南教师招聘考试频道/湖南人事考试网)!
(编辑:admin)华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