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731-85215502 湖南分校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3.1  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 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简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智慧技能,二是认知策略,三是言语信息,四是动作技能,五是态度。
  4、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主张把学生的学习依据学习的内容不同,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填空)
  3.2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就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经典实验:小猫“迷笼”实验)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是由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操作条件作用论的创立者。(经典试验“迷箱”)
  斯金纳把反应之后 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 2.避免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4.惩罚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的试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重点)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 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与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是对立的)
  4、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5、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题)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学生观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7、苛勒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提出完形-顿悟说,他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
  8、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其中的教学观中,他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9、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10、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是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
  第四章  学习动机
  4.1  1、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填空)
  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3、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附属内驱力是获得长者(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
  4、学习动机的种类
  (1)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
  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
  6、一般来说,由内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4.2  1. 强化理论的核心(填空、选择)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斯金纳位代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结,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映的稳固联结)
  2. 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
  3. 需要层次理论(简答)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是安全需要,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德需要,即个体要求和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4.自我实现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5.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就是自我实现。
  6.成就动机理论(简答)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人物,而成功概率为50%的人物是他们最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对他们的能力最富挑战性。相反。避免失败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得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 时,他们会回报这种任务。
  7.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由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他把强化分为 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得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
  4.3  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关系(论述)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学习积极性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坏。反之,不良的学习效果,使学习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收获,最终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a、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b、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c、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d、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不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以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只有在既适合又不适合(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常常思考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发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发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发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发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发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跟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恰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与学生表扬而非批评。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2、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要素是个体成败经验和归因方式。
  4、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
  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
  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
  会产生高级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
  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
  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5.1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举一反三)
  2、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的类型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3、迁移的作用(简答)
  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2  1、形式训练说 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发展。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通过在知觉、注意、记忆和动作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
  结果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3、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5.3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条件)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的形式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3、促进迁移的教学方案设计(或是怎样的教学能促进迁移)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两种任务在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目标等方面具有的共同成分越多,迁移效果越明显。这表明相似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6.1  1、知识的类型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是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的)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
  4、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又叫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是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又叫判断学习)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见,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复杂的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5、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6、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6.2 1、知识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言语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简答)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教学。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   ②差异律  ③活动律   ④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简答)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律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律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变式。
  6.3  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保持和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秒~2秒。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
  3、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4、长时记忆从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
  5、遗忘是对记忆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6、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这种遗忘理论得到了大量实验的支持,近一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7、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后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8、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9、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10、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论述题)(或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1)深度加工材料
  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如“关键词方法”
  (3)进行组块化编码
  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4)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1、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12、对遗忘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13、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法是组块。
  14、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首要环节。
  15、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的观察和演示,属于模象直观。
  16、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简答)
  首先,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或反例。其次,提供变式。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再次,科学地进行比较。因为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应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17、简述遗忘的原因。
  (1)痕迹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2)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
  (3)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
  (4)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欢迎加入:湖南华图教育官方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i8tc,点击进入…

湖南华图教育官方微信

近期推荐考试 活动
政法干警

2014国家公务员

长沙招录100名辅警 事业单位招聘 8月各地招考信息

国考小Y课堂

暑假名师红领课程 华图内部课堂 近期公益讲座 微信号:hnhtjy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湖南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责任编辑:admin)

更多关于 教育心理学 的内容:

经典图书

  • 湖南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