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4)
2012-05-07 17:14 湖南公务员考试网 http://hn.huatu.com/ 作者:华图教育 来源:华图教育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重点)
10.1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三个部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意志)。
5、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10.2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是对偶故事)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儿童在10岁以前,对道德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
(2)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2、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称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称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称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称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称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称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基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达到自律)
4、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人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论述题)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中学生开始逐渐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是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0.3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育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水平
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论述题)(重点)(或怎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的说服
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的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相待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
(3)利用群体约定
第一,清晰而客观地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所以成员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向学生说明应该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一定的执行计划的任务。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了的态度进行肯定性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4)价值辨析
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经历三个阶段七个环节:
第一,选择阶段(1)自由选择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在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第二,赞赏阶段 (1)喜欢自己的选择并体验满意 (2)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第三,行动阶段 (1)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2)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加以重复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①要事先选择和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②要选择并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3)应重视内部奖励,如自豪感、满足感等。
4、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儿童道德发展进入公正阶段的年龄是10-12岁。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1.1 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职能。
2、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3)喜欢与人交往,由较好的人际关系
(4)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简答)
(1)焦虑症 (2)抑郁症 (3)强迫症 (4)恐惧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6)性偏差 (7)进食障碍 (8)睡眠障碍
4、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简答)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5、抑郁症的特征是持久性的情绪低落。
6、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7、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以正常学生为主。
8、在学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自己画)
13.1 1、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事先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包括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和对教师的期望。
3、教师的领导风格一般有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
13.2 1、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
2、群体动力的表现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3、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5、班级、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班级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13.3 1、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课堂情景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 ②课堂常规的建立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2)课堂教学结构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②课程表的编制 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2、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
3、课堂纪律可以是教师促成的,也可以是集体促成的,还可以是任务或自我促成的。
4、班级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
5、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其功能在于促进和维持。
6、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伴群体。
7、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班级凝聚力。
8、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由于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9、怎样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或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在对待问题行为的处理上,除采用说服教育、行为训练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课堂管理的技巧,解决短暂性的课堂纪律问题。
(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在不良行为一被发现时,教师就用凝视、摇头、小声咳嗽等信号示意学生停止不良行为。
(2)邻近控制。教师可走近违反纪律的学生,或站在他身旁,或用轻拍其背、轻敲桌面等方式给予提醒。
(3)提高学生兴趣,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并及时给予帮助。
(4)使用幽默。使用幽默纠正不良行为,没有恶意,又不会让学生反感。
(5)安排余暇。对反应较快的学生要给他们安排令他感兴趣的作业,不给他在课堂上因无事可干而产生违反纪律的机会。
(6)移出诱因。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书籍、玩物等可暂时拿掉,以消除诱因。对上课时碍在一起聊天玩耍的学生,可调离座位;对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可安排在与教师临近的位置,以便控制。
(7)提出要求。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在必要时可公开提出要求统一行动,但不要表现出训斥、谴责、讽刺及侮辱性的批评。
除以上所提到的常用技巧外,必要时,还可以使用个别谈话或惩罚等方法。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教师对学生要予以尊重、爱护与关怀,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才能使学生取得进步。
另外,有一些课堂问题行为需要由心理辅导来处理和矫正,这就要请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来完成有针对性的帮助。
第十三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4.1 1、教学测评: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些活动被称为教学测评。
2、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来看,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4、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5、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
测验是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一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所有受试人所做的试题、时限等施测条件相同,计分手段和分数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6、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有哪些?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第一,客观性。在大多数情景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发展出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第二,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中,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第三,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标准化测验的局限性:第一,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在我国,每个地区的教学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个年级或地区的教学内容可能不同于另一个地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与标准化样本所学的东西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标准化测验前,仔细查阅内容效度,使得测验的目标与评价的目的相匹配。第二,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我们通常利用标准化成就和能力测验对学生分类和贴标签,对个体造成了不良影响。它们的使用对得低分的学生伤害尤其大。
7、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包括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
8、教师自编测验的测题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填空题;主观题包括论文题及问题解决题。
9、教学测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作出决定等步骤。
第十四章 教师心理
1、教师要充当的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
2、教师的期望效应是罗森塔尔通过研究发现的。
3、教师的专业需要某种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4、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怎样理解教师的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该班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5、在备课时,专家型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
专家型教师采用声音、动作及步伐的调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6、教师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景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7、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8、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9、在课后教学评价方面,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有何差异?
研究发现,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 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专家型教师都关心那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对课的评价却不相同:有的说了许多课的特点;有的对课的成功作了大致的评估;还有的集中关注于自己上课的有效性。
近期推荐考试 活动 | ||||
政法干警 | 长沙招录100名辅警 | 事业单位招聘 | 8月各地招考信息 | |
暑假名师红领课程 | 华图内部课堂 | 近期公益讲座 | 微信号:hnhtjy |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湖南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责任编辑:admin)